厦门一中高三优生故事系列:一路优秀,持之以

摘 要

  “你知道该怎样才能见到美人鱼吗?要游到海底,那里的水更蓝。在那里蓝天变成回忆,你就躺在寂静里。待在那里,抱着必得的决心,只有这样她们才会出现。”法国电影导演吕克

“你知道该怎样才能见到美人鱼吗?要游到海底,那里的水更蓝。在那里蓝天变成回忆,你就躺在寂静里。待在那里,抱着必得的决心,只有这样她们才会出现。”法国电影导演吕克 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如是说。

那么,厦门一中的优秀学子又是如何找寻他们的“美人鱼”的呢?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的竞赛之路

高三12班 郑宇轩(录取北京大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通过生物竞赛保送北大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在此我想谈谈我的竞赛之路。我的竞赛之路始于初升高时五天的暑假衔接课。彼时,生物竞赛的课程激发起了我对生命系统运作原理的好奇心,令我十分的感兴趣。我自此便与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一开学后,学校让感兴趣的同学们自由选择学科竞赛的课程,我选择了生物竞赛,希望未来能够凭借我的知识做出贡献。一入竞赛深似海,从此假期是路人。竞赛课程是十分艰深的,生物竞赛的考试内容几乎是涵盖了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而我们需要在一个月内学完所有的高中课程,在接下来一年内学习涵盖四大模块的大学生物内容。生物竞赛的特点就是知识量大、知识面广,因此学习竞赛需要的是强大的兴趣与动力,以及对大量教材中文字与图片的理解能力。尽管看似可怕,但实际上的竞赛学习并没有描述的那样困难,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课堂上的内容实际上是十分缓慢的,竞赛反而调动起了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们亲爱的崔小亮老师的讲解也十分深入浅出,即使在被极度压缩的时间里,课程也充满了奇妙生动的比喻与故事,各种段子更是层出不穷。与小亮老师的相处中,我发现了所谓“良师益友”的真正意义,他不仅仅指导我们,更在向我们学习。高二,我下定决心,想要进入省队。这意味着不能像高一一般摸鱼学习。在这个课内学习也相当紧张的阶段,每天,我们都需要花上不少时间在竞赛上。周末最好的大段空闲时间,这自然是贡献给了竞赛学习。我们常常调侃竞赛是“逆天而行”,毕竟没办法通过竞赛获取较高回报的同学还是大多数,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自己的高考成绩。兼顾二者,我的办法是在不同的日期里做不同的事,以周为单位规划学习。高二下学期,受疫情影响,中学生们都在家中自学;五月开学后,又临近生物联赛,于是竞赛生们又不断停课。这时,竞赛同学对于时间的安排规划就体现了出来:读书并不是简单的推进,而是有技巧的高效掌握知识。联赛中,我放下包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入了省队后,又在后来的国赛中发挥理论优势,取得了金牌,其中种种艰辛,自不必说,只能告诫同学需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必要时一定要与同学老师谈一谈散散心。这就是我与竞赛的故事。2020年的国赛在国庆举行,那时考完试,第二天以倒序在舞台上公布成绩,念到第五十名时,突然有了一种不真实感:原来我的付出,真的迎来了这样的收获。曾经我没有想过要保送,而当幸福来敲门,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激动。祝大家在高中生活中都能有这样的意外之喜吧!

坚守初心,为梦想助力

高三10班 刘志阳(录取北京大学)



6月25日下午,当我看到我的高考成绩的时候,心中的所有包袱都丢得一干二净。的确,我是幸运的,能在高考中正常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这也是来之不易的,来源于坚持,来源于毅力,来源于专注。我从高一开始接触化学竞赛,化学世界的新奇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高一一年,我很快学完了一轮化学竞赛的基础知识,当我以为我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时,在第一次全国初赛中我却只拿到了省二等奖的成绩。我意识到我的水平还远远不够。在高二一年中,特别是下半学期疫情在家期间,我在竞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不能出去培训,我就通过网课的形式,听了许多知名教授与金牌学长的课程。并在没有课程的时间内,通过阅读高阶教材,做市面上的模拟题来提升自身竞赛水平。于是,我在第二年的全国初赛上取得全省第13的成绩,并在省选考试后入选省队。进入省队后,我更加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由于初赛成绩在省队中并不算理想,我利用一切时间投入到知识积累与习题训练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决赛中以全省第三的成绩取得银牌,获得强基破格资格。在拿到破格资格以后,我以一个较为轻松的姿态回归高考学习。然而,我低估了高考内容的强度,错过大部分的一轮复习,令我很长一段时间在各科的基础知识里挣扎。不管是语文英语从高一落下的内容,还是数理化生的熟练度不够,都让我在考试当中磕磕绊绊,一直在综合段排200多反复横跳。于是我拿出曾经学习竞赛的专注度,并在各科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到较为正常的水平,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为我的学习之路保驾护航;我要感谢我的竞赛教练、班主任、科任老师,为我在知识上提供指导,并时常开导我,让我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每一次考试;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感谢他们一路上的支持与陪伴。我觉得,我所有努力的动力,都来源于一直以来的梦想。坚守初心,实现梦想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与汗水都是值得的。相信每一份的努力,都是为自己的梦想助力。

坚持是唯一的路

高三10班 张毓杰(录取北京大学)



好强且不轻言放弃的人有资格成功。三年前,我与全市顶尖学生相比并不起眼。但我走对了自己的路,仍能在今天与他们再次成为校友。从初中开始,竞赛就成为了我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初二的语文、英语、信息学到初三的物理、化学、数学,我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踏入高中的大门前,我曾在数学和化学之间犹豫过,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锁定了厦门一中最强的竞赛之一——化学竞赛。富有多年竞赛执教经验的杨伏勇老师用激情澎湃的上课方式和循循善诱的育人方法彻底征服了我。我心里悄悄写下誓言:即使前方一片漆黑,我也要在竞赛这条路上一黑到底。很快,第一次月考在国庆后如约而至。还未习惯高中全面测试的我在第一次月考中并未进入年段前五十,这对初中名列前茅的我稍受打击。但这并没有什么大碍,只要没有偏科,综合成绩就能稳定上升。我下决心加强了我不擅长的政治、地理,在期中考中一举取得了前三十的好成绩。课内学习步入正轨之后,我在课余时间学习竞赛。但由于对高中竞赛的深度和学习方式并未完全理解,我始终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程度。一年过去,我坐在了全国初赛的考场中,与全省的考生共同角逐。但考试的难度超过了我的预期,我只取得了省二中游的成绩,而组内的其他同学已经接近省一甚至省选。这让好强的我很不是滋味。沉沦,迷惘,彷徨。在杨伏勇老师的开导和肯定下,我并未轻言放弃,重新踏上了竞赛的征途。我开始重新分配课内和竞赛学习时间的比重,在课间和自习时间高效率完成当天的作业并巩固新知识,在晚自习时间到竞赛实验室看书做题。时间悄然流逝,我如鱼得水,渐入佳境,而课内成绩仍然保持在全市前一百的水平。高二寒假,疫情的突然到来为全国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被迫开始了长达数月的网课生活。没有约束的时间是成为强者的最好时机。我在网课期间加入了全国化学竞赛讨论群,冠上了闽21 radicals的圈名,从最开始的全然学习者的姿态,到有能力与人争论,再到成为能为人解答的网友,一路走来,我结识了各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品阅国内大部头,畅读外国书籍,饱览新旧文献,甚至和组内同学一起,以命题人的身份让竞赛圈知道了XY(厦一)ChO这个名字。竞赛生活是艰辛的,汗水中包含着我的幸福。六月,在疫情管控之中,学校为我和同班竞赛同学刘志阳提供学习机会和便利,只身前往山西太原,开始了我竞赛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培训。在这次培训,我学习了许多深奥的知识,与厦门的伙伴们甚至全国顶尖竞赛生同台竞技。这次培训赋予我前进路上的明灯——身为后来者的谦卑和强大。八月,我们全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向太原进发,进行全国初赛前的冲刺。与六月不同,这一次我已经蜕变而来,能在全国竞赛生中位列前茅。与我同房间的是去年参加省选的高家炘,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缔结了深厚的竞赛友谊。国初再临,杨伏勇老师钦点的“我们仨”,如愿成为了省队中的三员。最后一次前往太原,我们的成绩已经宣布我们告别铜牌。疫情时学习的知识在此刻厚积薄发,学校赋予的深厚数理基础功底更是让我们连斩难题。11月16日,全国决赛在杭州举行,长达七小时的笔试过后,我累瘫在了床上。闭上眼回想这两年来的艰辛,我知道是我最初的选择、一路的支持、学校和同学的陪伴带给我如今的成果。签约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后,我放下竞赛的一切,重新回到课内学习中。六个月,不长,但对于善于自学的竞赛生来说,这已经足够了。高考考场上,我相对于普通考生已经具有了心理优势,并平心静气地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这就是我的竞赛之路,也是我踏入高校之路。

持续等待

高三6班 林泽邦(录取北京大学)



经历了录取后半个月的等待,我终于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往前想想,这份通知书等了不止十五天,其实我一直都在等。我初中毕业就想学数学竞赛。在初中毕业这个节点,如果问我考哪里,北大清华复旦上交,我只能说试试看。但数学竞赛不是试试看,是想一路走到底的。高一的时候,我就已经在学习中分出大量的时间用在竞赛上。在经历高一前几次考试的失利之后,我选择在竞赛上持续加码。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相比于小学初中就开始学竞赛的同学,我的起始时间已经晚了。高一下学期过后的东南赛给了我信心,我拿下银牌,离金牌就差几分。后面出外培训让我知道自己和其他竞赛生的差距不小,最大的打击却来自高二。因为心态问题和准备不足,第一次参加联赛我只拿下省三。这个时候压力前所未有的大,老师家长都很关心我,都找我谈话,我当时情绪十分低落,班主任在了解情况之后,并不反对我继续坚持。纵贯整个高中,睡眠不足一直是我的问题。眼睛周围也从眼袋熬成黑眼圈,有段时间甚至经常失眠。早读课睡觉,有时还会迟到,这样的行为得到的不只是批评,还有老师们的体谅和关心。高二成绩波动比高一更大,还有新政策的出台,但是这些并没有成为我竞赛道路上的阻力。数学竞赛的笔记本慢慢厚起来,从高一最开始的一本增至最后的四本八百多页。随着竞赛的研习越来越深入,我最终习惯了“有些事情想要答案却找不到”。学校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指引,更多还有精神上的鼓励。相比高一年的煎熬,高二年却是匆匆。转眼联赛就到了。联赛的前一晚手紧张地发抖,第二天却是出乎我意料的平静与坦然。走进考场,我知道这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分数出来时还是有些惊讶,惊讶的是我在省队线上。省队线上五个人同分,我是其中一个。所幸最后还是被中国数学会抬进省队了。我开始做白日梦,做了很多次我进北大的梦。北大金秋营、省队培训,再到一次次的CMO模拟,走进CMO考场时我内心已无波澜,只是告诉自己“能拿不丢”。虽然仍有些遗憾,但差不多也做到了。领奖时,我微微低下头接受自己的金牌,与付云皓老师握完手,我低下头,把自己的金牌拿起来看。我想,只有拿到它时,才知道它的分量有多重。现在,依旧是平静地回头看,我要感谢那个没有放弃、持续等待的自己。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